这里说一个反直觉的,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,其实从结构强度来说比燃油车要更高。
扭转刚度天生更高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宣传点没有,最近在20万价位上扭转刚度超过40000Nm/deg的产品越来越多了。这个数字在燃油车时代都是百万豪车,才能达到的水准。
那么扭转刚度为什么一下子能在中端车上面取得巨幅提升呢?
主要原因是锂电池结构,或者说是电池包。
电池包本来是车身结构的一大累赘,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在设计上向着高整体性和高集成度的演进,电池与车身逐渐融合在一体。
这里最早也是最有名的,那就是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了。
CTB:电池包上盖与传统结构的车身底板集成,构成上盖“刀片电池”、托盘的整车三明治结构。这一技术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,一排排刀片电池以蜂窝的形状排列,这种结构既稳定又能实现电池结构强度的大幅提升。
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,之前车身横向连接支撑就是纵梁这种模式,因为电池融合,现在相当于底盘一整面都有连接支撑,这强度肯定更好啊。
这个模式下,电池本身也参与整车传力和受力,使得车身扭转刚度提升一倍,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%,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%
现在像极氪001、大众ID7,其实都跟进了这个思路,所以40000左右的扭转刚度越来越常见。
而且新能源车还有个倍增效应在这里,很奇妙。
倍增效益、强度更高
众所周知,新能源车的车重都是很高的,按理说是个负面,但为了应对这个车重劣势,反而增强了车身强度。
为了应对大自重,新能源汽车广泛使用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来提高车身扭转刚度。高强度钢、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的应用,使得车身在轻量化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结构强度。
同时,精密的焊接和连接工艺也确保了车身各部件之间的紧密配合,进一步提高了车身的扭转刚度。
这一系列操作下来,新能源车的强度还更高了。
总结
基于这些结构层面的区隔,如果真的发生碰撞,同价位新能源车表现基本会更好,如果是对撞,那更是先天优势了。
所以安全性这块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827202335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原文转载: 原文出处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