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末,滴滴顺风车日均订单量达到200万,顺风车乘客数超过3000万,覆盖城市达到351个。顺风车还是滴滴唯一规模盈利的业务线,2017年为滴滴贡献了8亿人民币的净利润。如果按照正常发展的话,滴滴顺风车大概率成了顺风车市场的霸主,有专业人士预计年盈利应该会有20亿人民币的规模。
顺风车下线后,2018年下半年,滴滴的日活(DAU)从8月份最高点的逾1600万,降至12月底的1105万。失去顺风车,不仅严重影响了滴滴用户活跃度,更令其盈利前景愈加模糊不清。事实上,顺风车业务在滴滴内部除了充当“现金奶牛”之外,更重要的意义,这是滴滴盈利的希望所在。
2018年巨亏109亿

失去了顺风车业务后,嘀嗒、哈罗、高德地图、曹操,一众新的网约车抢食者马上登场发力,试图抢占滴滴的顺风车市场。而滴滴已经预见到这种危局,2018年下半年,为了维持业务量,加大了对司机端的补贴。年终算账,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,下半年的亏损达到68.6亿元,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。而2017年滴滴全年才亏损25亿元人民币。
顺风车事件之前,2018年年初,滴滴预计2018年其主营业务将实现盈利,净利润有希望接近10亿美元。
缺钱?桔视记录仪事件
2019年上半年,滴滴出行推出了桔视行车记录仪,要求一部分合乎要求的司机必须安装,否则不予派单。据了解,桔视行车记录仪定价599元每台,以平台注册司机车辆3000万来推算,就算安装记录仪的有三分之一来算,滴滴平台为此将产生6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。
汽车后市场一直是滴滴所垂涎的,但这种略带强制性质的安装,还是让滴滴司机们有所不满,坊间也传出了滴滴缺钱的传闻。
融资不畅上市搁浅

2019年7月25日,滴滴与丰田宣布合作,投资总额共6亿美元,滴滴估值600亿美元。事实上,这并不是一次纯粹的财务投资。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是购买丰田汽车,并将车辆借给司机,车辆的维修由丰田的经销商负责。
对于这样的合作模式,显然滴滴是做了很大的让步,更多的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估值考量,对滴滴日渐吃紧的现金流并没有太大助力。
公开信息显示,滴滴共完成十多次次融资。拿到丰田融资前,滴滴官方确认的最后一轮融资是2018年7月的5亿美元,投资方为旅游公司Booking Holdings。事实上,顺风车事件后,投资者对滴滴的态度也开始暧昧,一些投资基金已经减记了他们持有的滴滴股份的价值,许多D轮之后的投资人开始转让滴滴的原始股,让滴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。
2018年初,滴滴彼时意气风发,2017年的业绩表现让程维和柳青信心百倍,滴滴传出2018年下半年将完成IPO消息,上市地点选择在美国,目标估值区间为700亿-800亿美元。可惜事与愿违,2018年的顺风车时间让上市计划搁浅。

关注“麦子财经”,关注有意义的经济生活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827202335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原文转载: 原文出处: